十九大報告提出“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按照“生態宜居”總要求,“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2018年底農業農村部、發展改革委等18個部委聯合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方案》,廣泛發動村民等主體開展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對農村生活垃圾、村內塘溝、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進行整治,促進美麗鄉村建設。近年來,福建根據本省生態資源豐富、人多地少的點,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性思維,強調“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產業”,推廣“稻萍魚鱉蛙”的立體種養模式,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生態農業所倡導資源循環利用、降低資源環境污染損耗的生產發展理念,就是促進農村農業綠色發展的生產方式。生態農業需要協調好提高農產品產量和改善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努力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加強生態農業產業轉型與建設,為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提供了一個可行有效的路徑。其次,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需要從源頭上尋找解決農村人居環境污染問題。根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方案》,現階段農村人居環境污染治理主要體現在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垃圾與污水治理,畜禽養殖廢物利用與污染防治等方面。“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的生態農業發展理念,要求對農村土壤、水質與垃圾污染等進行嚴格管控,以此不斷修復生態農業服務功能,有效推進美麗鄉村生態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鏈可持續健康發展,大程度發揮環境修復的生態效益和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因此,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是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保障。
發展生態農業經濟,降低農村面源污染。生態農業經濟能夠有效改善農村農業生態環境。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性思維和“稻萍魚鱉蛙”的立體種養模式,采取污染源頭治理與合理利用農村資源協同發展理念,將山地、林地、農田、畜牧養殖場、水產養殖塘等農業生產單位與農村人居環境進行整合性協同建設,開展生態農業經濟建設。推進開展生態補償試點,明確哪些領域與哪些農產品等可以實施生態補償,以及如何補償等。結合水肥管理等農藝措施,杜絕使用各類危害化肥與農藥,使用生物手段防治病蟲害,推行使用有機肥,循環處理與利用秸稈、糞便等農業固體廢棄物,廣泛利用太陽能、沼氣、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嚴格控制農村水體污染與氣體污染,實現農村整體人居環境宜居性與生態性。借助互聯網與信息化平臺,收集與了解村民關注的生態農業與人居環境建設等熱點與難點問題,實現雨水的自然存積、滲透與凈化,建設“水清、河暢、路通、景美”的農村人居生態環境,提升農村生態承載能力。
開展生態農業環保教育,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經過多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建設,農村經濟得到有效發展,農民文化素養也得到提升。然而,農民未有完整的生態農業知識體系,生態農業知識比較單薄與碎片化,生態農業環保意識處于較低層次。新時期,亟需向農村農民廣泛傳授生態農業經濟知識,讓農民樹立生態農業經濟意識,因地制宜開展生態農業經濟建設,實現農村農業的綠色健康發展,解決農村水體污染、氣體污染與固體污染等問題,助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以實現農村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相關部門要建設一整套農村生態農業知識體系,通過村兩委宣傳、鄉賢示范等各種形式,向廣大村民開展宣傳教育,努力形成農村生態生產生活方式,區分可回收與不回收農村垃圾,區分可再生能源與不再生能源,了解廢棄物、污染物危害及如何有效回收,了解如何實現農村資源有效配置與循環利用,了解如何實現生態農業經濟與人居環境協同建設等。加強農村干部與村民的生態農業技術、生態農業環保等相關教育培訓,提升農村干部和村民的環境保護建設意識,更好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建設。
引導村民、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參與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以生態農業發展理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基層部門的建設,更需要廣大村民的參與。基層部門結合本地鄉村的文化與地域等征,總結推廣良好的農村鄉風鄉規,充分發揮新鄉賢示范作用,注重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把生態農業理念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中,不斷化新農村的空間布局和生產、生活等不同功能區的規劃。同時,引導村民、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共同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對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
Copyright ? 2023 江蘇瞬潔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備案號:蘇ICP備20006185號-1 站點地圖